東興國中閱讀專題報告
報告主題:卸下盔甲,整頓自己─青少年的需求
閱讀書目:為自己出征
指導老師:廖欣姿老師
成員:梁會啟、楊哲、范聿寧、彭郁嘉、蔡亦璇
目錄
書籍簡介……………………………………3.
研究動機……………………………………4
延伸思辨……………………………………5
佳句探討……………………………………6
數據統計……………………………………7
結果討論
結 論……………………………………10
附錄問卷……………………………………11
參考來源……………………………………12
一、 書籍簡介
l 書名:為自己出征 l 作者:Robert Fisher l 譯者:王石珍 l 出版社:方智出版 l 出版日期:1998/08/20 |
故事大綱:
有一位武士總是不停屠龍、拯救公主,只為了證明自己是一位充滿愛又善良的武士。在忙碌的同時,他卻忽略了自己和家人,慢慢的,他的真實自我被一層層的盔甲所包覆住,等他感覺到事態嚴重後,他決定踏上真理之道,為自己出征並前往了──『沉默之堡』、『知識之堡』、『志勇之堡』以及『真理之巔』。
沉默之堡:在城堡中,武士承認自己一直以來都害怕安靜,害怕一個人獨處。因為這樣的害怕,使他從來沒有認真得傾聽過自己,更使他聽不見他人的聲音。最後,他哭了,淚水沾濕頭盔,頭盔便生鏽掉了下來。在這城堡裡,他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再害怕孤獨,而能勇敢的面對自我。
知識之堡:在城堡中武士學會一個人不僅需要他人或被他人需要,也要愛人與被愛。而愛別人,就要從愛自己開始。在知識之堡裡,他試著去認識被隱藏的自己,了解到並不需要證明自己是什麼偉大的武士,他本來就是個心地善良又充滿愛的人。走出知識之堡,他的盔甲已掉了一大半,身體輕多了。
志勇之堡:前往志勇之堡的路上,一頭比武士所打倒過的所有惡龍都還要大、還要兇猛的「疑懼之龍」擋住了他們的去路。武士的動物同伴告訴他「去面對巨龍,他有可能會消滅你;不去面對巨龍,他一定會消滅你。」最後,他利用自己的志氣和勇氣,消滅了幻象,巨龍越來越小,終究消失。
在上真理之巔前,他看到一塊碑文,當他相信與放手,放掉害怕和已知,擁抱未知,不再責怪任何人,他反而站上了山巔。他流出感激的淚,融化了最後一塊盔甲
二、 研究動機
專題研究
書中提及,武士發現自己總是不斷地在證明自己,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許,當他認清自我,才赫然發現自己正一再重複做同樣的事:贏得他人的肯定。
我們在青少年身上也看到了同樣的一件事:青少年為了贏得他人(家人、同儕、師長……)的肯定,而選擇放棄原本的自己。
藉此,我們希望透過此次的專研,討論出對於正值青少年的我們,可能有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會造成我們在心底築起一道牆,讓人際之間或與自己本身的相處上產生隔閡,又要怎麼放下這層心理障礙呢?
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為了瞭解我們身邊的同學們對自己的認識程度與需求,而這些需求未被滿足時,又會如何應對……因此我們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依據我們所提出的討論問題,編製問卷內容,並採取有效樣本,進行統計。
〈2〉研究對象
我們實施問卷調查的對象為13~14歲的八年級學生,為了方便發放與回收,我們直接以804班的同學作為參考依據。
〈3〉研究流程
選定書目確認主題→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討論主題與研究方式→編製問卷 →發放問卷→選取參考樣本→統計數據→分析調查結果→整理報告內容
三、 延伸思辨
討論過程
一、我們參考了羅德‧蓋奇的著作《天天為青春期孩子禱告》,作者認為,需求未獲滿足的青少年會選擇戴上「面具」來換取他人肯定而隱藏真實自我。加以對照《為自己出征》所謂的「盔甲」,我們列出以下問題進行研究與討論:
l 武士的盔甲v.s青少年的需求
l 盔甲如何產生?
l 穿上盔甲的改變?
l 如何卸下盔甲?
討論紀錄
二、我們以6W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更了解書中內容。
Who以「武士」和「青少年」做比較。
How會啟認為:武士的盔甲是以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而產生,而青少年的盔甲是放棄原本的自我以換取肯定,兩者是相符合的。
Where楊哲認為:武士不管在哪兒都穿著盔甲,青少年也會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而在任何地方起防衛心(盔甲),
When聿寧認為:武士的盔甲之所以會脫不下來是因為他無時無刻都想證明自己是好武士,青少年的盔甲日益增厚也是因為需求未獲滿足,而想以盔甲來掩飾內在的空虛。
Why郁嘉認為:武士的盔甲和青少年的盔甲都是為了贏得肯定而產生的。
What亦璇認為:武士的盔甲是他外在與內在的一層隔閡,像是把真正的自我鎖在盔甲裡,青少年的盔甲是他們隱藏真正感覺的一種防衛。
四、 佳句探討
- 盔甲如何產生?
1 「我穿盔甲保護自己,是因為我要出去打仗。」「那難道不是為了你害怕會受傷或給殺死嗎?」P.41
→「盔甲」是一種防衛。
2 「我們設下障礙來保護我們自己所謂的自我。然後有一天,我們就給關在這些障礙裡面,無法掙脫。」P.91
→盔甲是為了隱藏空虛的內在(根本的需求未獲滿足時)而形成的。
3 「你在你自己和自己真正的感覺中放置了一套隱形的盔甲,這套盔甲存在了這麼久,終於有了形貌,變成永久的裝置。」P.137
→我們往往在穿上盔甲後便習以為常,它是我們與真實自我的一層隔閡。
- 穿上盔甲後的改變?
1 「誰說你一定要去打仗呢?」「我要證明,我是個心地好、善良,又充滿愛的武士。」「如果你真的是心地好、善良,又充滿了愛,為甚麼你還需要去證明呢?」P.41
→想要證明外在的能力以彌補內在的虛無,因此浪費時間要他人肯定自己。
2 「沉默不只是不說話而已,我發現只要和別人在一起,我就只會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不能把障礙放下,讓自己或是別人看看想隱藏的是什麼。」P.93
→我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便索性隱藏起來。特別是和他人在一起時,更無法表現真實的感覺。
- 如何卸下盔甲?
1 「你不是生下來就穿著盔甲的,這是你自己穿上的。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甚麼要穿上盔甲呢?」P.37
→卸下盔甲前,必須先有「自知之明」。
2 「在真理之道打的仗是不一樣的─這場仗就是學會如何愛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P.73
→尋找真實自我必須先學會認識自己,愛自己後才能愛別人(愛人如己《聖經》)。
3 「真正有感覺的眼淚,可以讓我脫離盔甲!」P.77
→當你開始能用心感受自己與別人的心聲(你要人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人《聖經》),你已成功第一步了。
五、 數據統計、結果討論
這次我們總共發放了32份,回收了32份的問卷,扣除一份無效問卷,數據來源為31位同學們的作答。統計結果將以圓餅圖及長條圖方式表現。
由圖中可以知道,青少年對於自己的需求有絕大部分(26.7%)是希望自己能夠「受尊重」,我們可藉此探討在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是否能用同理心來接納、尊重他人呢?如果只是一昧的以自我為中心,能否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第二多數的即是「需要目標」(20%),青少年若沒有一個明確的生活目標,便缺少了積極度過每一天的動力,對生活感到乏味,便有可能耽溺在某件事中,只為了打發時間,從此消極的浪費青春,豈不是很不值得?國中階段課業壓力加重,我們很容易受到情緒影響而放棄目標,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為自己設定目標」。
接下來依序是「被接納」(16.6%)、「被看重」及「受關注」(10%)。青少年在團體生活中難免有一些適應不良、無法融入人群的情形,他們渴望被接納,關注或看重,贏得他人的肯定,這可明顯看出「同儕」的重要性。「同儕」在青春期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為了融入群體,除了改變自己,還可以怎麼做?不是盲目跟從就是對的,還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別為了同儕壓力而拋棄真實的自我。
這一張圖我們要探討的是,能對於青少年的需求有足夠影響力的是何種群體?經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在「最能滿足需求」這一區塊上面,占有明顯傾向「同儕」59.3%(含朋友+同學)的趨勢,可再次顯明同儕影響力的重要。也提醒我們問題要著重於「謹慎交友」,人際關係取決於自己,結交的朋友無論「益友」或是「損友」是我們可以去選擇的,但要記得「保護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相對於「家人」部分(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祖父母、其他親戚統歸納於「家人」)29.6%,反而影響力沒有「同儕」來的大,也可謂在生理及心理的變化或者是在同儕的影響下,青少年可能與家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但這也代表著,青少年的身心靈將要邁入逐漸成熟的階段,只是對這種種的變化感到疑懼、衝突,而非認定如此就是「叛逆」。
而29.5%的「校園生活」(含同學+師長),兩者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陪伴青少年們一同向學,也可進行良好的競爭關係,激發學習的動力。但難免會有摩擦,所以校園生活是我們的「縮小型社會」─未來出社會前,練習人際相處的第一步。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是想藉此了解青少年對於主要情感依附對象是疏離還是親密?我們的數據顯示,大部分青少年與能滿足他們需求的人是屬於親密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這張圖了解到,需求未獲滿足的青少年會感到不舒服,但是他們也不知該如何表達需求未得滿足的痛苦,於是他們會尋找一個新的出口,紓解未獲滿足的負面情緒。青少年會選擇穿上「盔甲」來隱藏他們的感覺,因此我們發現了問題的核心─我們所謂的「盔甲」是甚麼?而這個盔甲又意謂了甚麼?
六、 結論
我們依照初始列出的概念進行延伸討論,經過問卷調查的研究後,我們得以提出以下的結論:
(1)「盔甲」如何產生?
「盔甲」是人們掩飾自己未獲滿足的需求時而無意識形成的「外在我」。
武士追求外在的成就、形象,內在的成長卻是停滯不前,造成兩者不平衡。人們為了隱藏空虛的內在,便穿上盔甲,如同書中國王所說的一番話:「我們設下障礙來保護我們自己所謂的自我。然後有一天,我們就給關在這些障礙裡面,無法掙脫。」的確,當我們已經習慣這種「對人事物沒有感覺」的盔甲,它就會成為一種「永久裝置」,再也脫不下來。
(2)穿上盔甲的改變?
需求未獲滿足的青少年會感到不舒服,但是他們也不知該如何表達需求未得滿足的痛苦,於是他們會尋找一個新的出口,紓解未獲滿足的負面情緒。青少年會選擇穿上「盔甲」來隱藏他們的感覺,特別是與人相處時。與人相處時,我們就只會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而不能把盔甲卸下,讓自己或是別人看看想隱藏的是什麼。
(3)如何卸除「盔甲」,整頓自我?
以武士為例,先有「失去真實自我」的危機意識與「尋回真實自我」的勇氣,經過沉默之堡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知識之堡重新認識真正的自我、於志勇之堡以內在的志勇來克服對自我的疑懼。
(4)如何應用於生活中?
人的一生就好比尋求成長的武士,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追求「外在的功成名就」,卻忽略了「內在自我的長大成熟」,就必然會像是一個無法卸下盔甲的武士,無法面對真實自我的空虛。正如《聖經》所說的:「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為自己出征」呢?就是要充實內在的自我,滿足心裡根本的需求。唯有人們之間愛的互動才能填補內在的空虛,也因此才能完全卸下盔甲,擁抱真實的自我!
七、 附錄─問卷
親愛的同學們:您好!感謝您願意協助我們完成這份問卷,本問卷採無記名方式調查,針對以下的題目請依實際情況誠實作答,每題請務必確實填寫。謝謝您的合作!
804楊哲、梁會啟、范聿寧、彭郁嘉、蔡亦璇 敬上
◎ 基本資料-我的性別:□男 □女
1.身為青少年時期的你,目前最大的需求是什麼?(單選)
□受關注□受尊重□被看重□被需要□被養育□需要扶持□需要安慰□需要目標□被愛□被接納□有安全感□其他_________(請舉例)
2.主要是「誰」能滿足你的這項需求?(單選)
□爸爸□媽媽□祖父母□兄弟姊妹□其他親戚□朋友□同學□師長
□其他_______(請舉例)
3.承第2題,你認為他(們)與你的關係如何?(每小題各圈選一個形容詞)
A.(漠不關心/親密的) B.(事事提防/坦誠相待)
C.(理性的/感性的) D.(有隔閡/沒隔閡)
E.(非必要/重要的) F.(冷淡的/熱情的)
4.承第2題,他(們)的哪些表現能使你感到需求被滿足?(每項勾選1個)
項目 |
經常 |
有時 |
很少 |
從未 |
1.他(們)會稱讚我的表現。 |
|
|
|
|
2.我難過時,他(們)會安慰我。 |
|
|
|
|
3.他(們)會向我表達關心。 |
|
|
|
|
4.他(們)能用同理心對待我。 |
|
|
|
|
5.他(們)會支持我所做的決定。 |
|
|
|
|
6.他(們)相信我能負責任。 |
|
|
|
|
7.他(們)值得我信任。 |
|
|
|
|
8.他(們)會對我守信用。 |
|
|
|
|
9.他(們)每天都會關注我的情況。 |
|
|
|
|
10.他(們)能在我有壓力時,適時地給予我鼓勵或幫助。 |
|
|
|
|
11.他(們)會在我盡到責任時讚賞我。 |
|
|
|
|
5.當你的這項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你會有以下哪些改變?(複選)
□任勞任怨□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易怒□遷怒於周遭的人事物□缺乏生活目標□不喜歡參與社交(團體)活動□惡言相向□在不適當的場合開玩笑□耽溺於某件事來逃避現實□缺乏自信□自卑□自怨自艾□假裝不在乎□感到孤獨□屈服於同儕壓力(盲目跟從他人行動─不論好壞)□悲傷□常有挫折感□將真正的想法藏在心裡,不願與人傾訴□藉由休閒活動抒發情緒□試著解決問題□其他_______ (請具體描述)
八、 資料來源
主題來源:為自己出征〈作者:Robert Fisher〉
問卷參考來源:天天為青春期孩子禱告〈作者:羅德.蓋奇〉